單澤喜:一是加大研發,科技投入,開發行業高端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的知名度,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二是在現有企業的基礎上,盡量要因地制宜的逐步改造,改變原來的靠價格取勝的思路,逐步改進自己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損耗,提高質量,這是中小企業的改革發展之路。
張恩玖:奧運到處充滿中國產品,是一件光榮的事情。但中國制造如何向中國“智”造轉變,卻至今沒有解決根本性問題。
品牌匱乏、低廉價格、壓價競銷、生產過剩……這是當前的現狀。要解決“智”的問題,我以為,一是技術,二是品牌,三是優化結構,而這一切,離不開人才以及制造業大環境的改變。
蔣衛:近2/3的奧運商品由中國制造占據,說明“中國制造”參與國際競爭的深度和廣度正在不斷加強,三十余年的改革開放,我們正從制造大國向一個制造強國邁進。
但是要做到徹底地走向國際產業鏈的最高端,仍然是任重而道遠。現在我們的產業依然由具體的國際分工與國情決定,但我們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
吳水根:奧運官網上銷售的商品超2/3是“中國制造”,但這卻沒什么值得我們驕傲:它給了我們薄如紙的利潤,卻帶來了污染和病苦,換來的是嘲諷和“廉價”“劣質”的代名詞,這是中國必須正視的痛苦.
“中國制造”轉型任務重如泰山,它需要人才、投入、技術、軟實力、硬實力等等各方面累積,更需要政府的深度介入。
遲凱元:低端產業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做依托,現在中低端產業成本提升,出口優勢越發不明顯,同樣是一款產品中國制造和日本制造帶給國外消費者的感覺不一樣,這也是品牌效應。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轉型和蛻變過程,必定先有政府牽頭與支持,才會有企業的驅動與轉型。
倪月忠:全球產業鏈下最關鍵、最盈利的環節幾乎都不是中國企業所能掌握的,中國制造業最大的問題就是只徘徊在整條產業鏈價值的最低層次,所以并不僅僅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就可以徹底擺脫這種尷尬局面。
建立自有品牌,在服務、產品研發設計、工藝制造、生產流程及管理能力等多面發力,才能變"制造"為“智造”,從全球工業企業中脫穎而出,成為真正的世界強企。
王維強: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實際是生產方式從勞動力密集型生產方式到技術密集型的轉變。
我們不應該把自己定位在“世界工廠”上,而是要有所跳躍,向以人才、技術進步為核心的“中國智造”轉變,這也是品牌升級的必由之路,品牌之路是產品品質與服務的保障。我相信在這條道路上,我們也必將趕超德美,成為國際化跨國企業。
曾志文:倫敦奧運會官網所銷售的商品中,“中國制造”占60%以上,這就充分的肯定了中國制造的“產品質量是好的”。
但是OEM背后帶給我們的發展局限性是眾所皆知,我們應該更多的去創造屬于我們的“原創力”,擁有自有設計能力以及產品的研發創新能力,以提升產品附加值,真正塑造品牌,實現“中國智造”。
吳東君:從中國制造轉為“中國智造”需要重塑企業的基本面。
重塑企業基本面就是從不同的方面來練好企業內功,將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要素做得更加扎實。這些基本要素可總結為三條:一為持續創新,提高創新意識。二為管理提升,從粗放經營到精細管理。三為提高人力資源的績效,加強人才庫的儲備。
沈建新: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和主要出口市場出現貿易壁壘使得出口型地板企業不得不將目光轉向國內市場,而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影響使得國內地板市場規模下滑,使得行業競爭更加劇烈。
歸根結底,無論何時與何種形勢變化,我們都要學會從消費者利益出發,這樣企業就會有立足之地。
周國林:中國制造在國內的市場很久以來一直在打價格戰,而真正需要轉變的是一個企業從價格轉變到質量、售后、服務。如今已暢銷全球的“made in china”,我相信他們也正是真正做好了這一切。
redellahu:中國制造正在轉型成中國創造:圣象最近推出技術超前的康樹“樹碼芯'地板,這款地板有四大新技術的運用。
即蜂巢遞熱、歐L鎖扣、彈性結構以及徑向鋸切技術的全新應用,其中蜂巢遞熱技術,就是地板上的特殊結構的設計和特殊材料的使用。
回曉煒:去年達沃斯論壇曾提出一個觀點“中國創造”,這與“中國智造”異曲同工。對安信來說,如何結合世界資源采購優勢,深度整合產品研發、服務集成等環節是一個課題。
智造絕不僅是運用現代化精密儀器,而是運用集約化方式生產貼近客戶的產品。
胡亞軍:由“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如何正確面對產能過剩、源材料緊缺、人工上漲、市場萎縮的市場大環境是企業重大課題。我們認為必須站在行業技術的前沿,形成具有自己特色文化、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只有這樣,才能擁有真正的競爭力站穩腳跟。
殷智勇:近些年形勢不佳,北美楓情地板采用差異化的競爭策略使得外銷業績逆勢上揚,利潤也比同期增長。
所以,我認為有設計創新才能賦以產品靈魂,才能使產品有與眾不同的氣質,才能將客戶對價格的敏感對降至最低,從而轉化為對產品價值的關注。